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石篙竹衣架設計


石篙竹-我們所使用的竹材
修邊
老師教我們怎麼使用熱風槍將竹子烤彎
烘彎後迅速用冷水固定曲度
完成品
衣帽架、衣架、弓、彈弓
細部特寫
感謝王老師、康老師以及工藝所老師們的指導

工作營心得-羅玉雯
這次的工作營使用部落內的石篙竹,以及跟著竹藝研究會的老師們一起學習,創作出竹工藝文創作品,成果很豐碩,收穫很大!兩天的學習,從對竹子一無所知的我,在對竹材、施工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後,緊接著就跟小組夥伴們一起討論想創作的商品,並跟同組的竹藝老師討論。最後我們組先以簡單操作為主,著手嘗試,了解竹子在加工時的特性,再慢慢調整設計。我們的商品設計構想為直接使用竹管製成衣架,而這個衣架的構想,老師幫助我們去除多餘的設計,以一體成形之方式呈現原始竹藝之美。而在製作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就是要將竹片用熱風槍烘烤彎曲,我們從彎曲的過程了解竹子的彈性特徵,並且也因試而再試,漸漸抓住製作技巧,因此竹片彎曲的成果在我們眼中真是越看越滿意!除了烤彎技術,在整個工作坊中也見識到許多專業竹工藝的機械器具,以及一些基本功法,如刮青、劈竹、倒角、編織等。工作坊結合部落工藝家與竹藝老師的技術以及學生們的創意,是一項互助的交流合作,此種合作模式創造出竹工藝不同反響的成果作品,彼此在相互學習中成長、收穫。最後每一小組的成果,都令人嘖嘖稱奇,各個為之一亮!沒想到竹子也可以有這麼美麗的姿態呈現,而在美麗的姿態背後,我們也體會到竹藝創作是件不簡單的事,以及在這過程中對竹子產生的情感連結,我想也會是竹工藝品的價值核心所在吧。最後謝謝在工作坊中,指導我們的竹藝老師們以及夥伴組員的合作努力,才能展現這麼棒的成果,創造這麼棒的回憶!


工作營心得-林慧秋

設計,從認識材料開始
關於竹子做為媒材的設計,在出發前已經先做了一些調查,但是這些網路上的、文獻上的資料閱讀,都比不上實際走一遭來吉好好地與竹材相處兩天。一到來吉的時候,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轎篙竹以及竹子的特色──轎篙竹是古代拿來當作撐轎杆的竹子、人面竹的結狀長得如人面,很適合拿來做茶則、竹子根和頭的方向可由竹節以及表面觸感判斷……各種竹子的知識、有趣的故事由老師娓娓地道出。即使竹子做為天然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可能會發霉、朽壞或者隨天氣變化而影響使用,即是如此,老師們依然對竹材情有獨鍾,只因為它取自天然、也理該回歸天然。所以比起那些長久用不壞的塑料產品,這些會隨時間老化、改變的木竹材料似乎更顯出迷人味道。我們在出發前雖然預先準備了設計構想,但實際來到工作坊認識了竹材、也諮詢老師之後,發現應該要適應竹材特性而改變設計。康老師甚至積極地鼓勵我們:「先不要想太多,先去做一個東西試試看!然後你會更認識竹材,更激發靈感!」因此,我們先由竹材可加熱彎折的特性著手,製作了一體成的竹製衣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為了製作衣架,我們將工作坊的各種工具的摸了遍,尖尾刀、刮青刀、劈篾刀、定寬刀。記得我拿著小支劈刀的時候,紫瑄在旁邊說:「你拿著這個刀看起來好不適合!」確實我們平常生活中是很難拿到這些五花八門的刀,大支的鋸子拿在女生的手裡看起來格外嚇人。起初面對這些工具,我內心確實帶有恐懼,害怕不小心被刺到或者刮花了手,然而隨著對工具的逐漸熟悉,好像也生出了一些感情。在工作坊後頭的工廠,聽到其中兩位老師的閒談:「哇!你的工具好多喔!」「以後你做越久工具也會越來越多啦!」語氣中顯露出得意。對工藝師來說,工具器材是重要的夥伴,越了解工具才能善盡其用。因為這一趟來吉工作營,我們也體驗了當一個工藝師的樂趣。

閒談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式
一直都覺得調查最大的樂趣在於人際接觸,比起靜靜地在電腦前做稿、埋首書寫論文、閱讀文獻,田野調查是一種讓人更加充滿驚喜的體驗。在來吉工作營中,每個小組會有兩個指導老師,我們的指導老師分別是王凱賀以及康靜莊老師,我喜歡在工坊跟著凱賀老師,聽他說他如何做作品、有過哪些特別的經驗──「我覺得要推廣竹材,就是要讓人們能用它。不是讓它成為高價的、難以親近的『藝術品』而該要讓它創新,成為一般人都能接受、使用的產品,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竹材的好處。」凱賀老師這麼跟我說道。關於這樣的想法,跟康老師的理念是很接近的,康老師是一個室內設計師,她希望能將竹材推廣應用於建築:「你知道竹子是很棒的建材嗎?樹木十年方能成材,可是竹子三年就能成材使用,另外,竹林的二氧化碳吸存量比樹木來得更多,所以竹材是非常具有潛力和前瞻性的一種材料,值得繼續關注。」康老師在活動即將結束之際,和我聊了許多對於工作以及竹材的想法,也讓我對於竹設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康老師指了指身邊的一件作品說:「譬如你們設計出了一張桌子,可是後續必須量化生產,那麼你就應該考量到她如何簡化才能方便製作,造型的簡化是重要的……」閒談中的各種內容,不僅是身為一個工藝師,也是作為設計師的經驗心得,這些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此行帶給我最大的受惠。也因此真誠地感謝帶著我們上山的世輝老師,協助我們這次工作坊的不舞老師,以及傳授我們各種知識、給予我們陪伴和鼓勵的所有工藝師。來吉部落的傳統風情、阿里山的美好景致、夜裡點著燭光的露天餐宴,種種都是工作之餘最棒的享受,這一次到來吉部落是一個「很好玩」的學習經驗。


工作營心得-蔣乾靈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我有幸成參加了來吉部落的竹工藝工作營,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間兩天的時間就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了學不到的東西,也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覺收益非淺,以下是我在工作營期間對工作的總結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作為一名沒接觸過竹工藝的大學生來說這次工作營是充滿挑戰的,在學習竹製品製作之前老師對竹製品作了一定的課堂講解,我對此非常感興趣但是也覺得非常難並且在腦海中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為了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竹工藝,黃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這次工作營活動,讓我們從實踐中對這門專業獲得一個感性認識,我想通過這次活動已經有不少同學對竹製品有了很大的興趣,甚至有可能將來會從事這個事業,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就遇到了往屆參加過這個活動的學姐,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活動意義非凡,不僅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瞭解和會基本製作,也讓我們這些常常停留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學生對實際操作有了一定的重視,這是大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對作為學生而言,這種工作營可以使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逐步完成從校園走出校園的轉化,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以奠定良好的事業基礎,也為自我成長豐富閱歷。我想學習的目的不在於通過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工作技能,換句話說,在學校學習是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通過學習保證能夠完成將來的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會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夠參加這類工作營來達到緩衝效果,對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過這些工作瞭解到工作的實際需要,使得學習的目的性更明確,得到的效果也相應的更好。同時我也希望可以更多的參加這類工作營,感謝老師,也感謝在這次工作營裏幫助我很多的工藝家和我的組員們。


工作營心得-邵紫瑄
嘹亮的歌聲、精神抖擻的喊話,是上一趟我來到來吉部落給我的印象,而這次體驗到的來吉,卻是截然不同的想法,我們與阿里山上的竹共處兩日,認識竹、摸竹、劈竹、刮竹、甚至烤竹,就連吃飯用的碗筷都用最當地的竹材馬上製作,以及我們的風味餐中也有竹筍的蹤跡。這些種種體驗讓我感覺最深的是,原初民族對大自然都有一股天生的崇敬,他們從祖先代代傳下來的經驗中,發現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法則。因為原始社會裡人的力量是有限,對大自然的「科學瞭解」也不豐富,但他們知道只要不貪心地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就會讓你生活不虞匱乏,若是不善待她,就有用盡的一天。說「人定勝天」,以為人可以主宰利用剝削自然,這次如何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是我們應該向原初民族學習的智慧。也由衷的感謝竹研究所的老師們,不厭其煩地協助我們並一一解釋向我們解釋竹子的特性與這些工藝達人相處後,以及我們真的實際體驗竹工藝的生命之美,真的忘不了竹子的觸感與味道,也透過一開始楊老師的娓娓道來,重新認識前人的智慧,從整棟建築物都是竹材到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建築取而代之的是堅硬的鋼筋水泥,但在地震或是危急發生的時候才會了解竹子對人類的溫柔。


來吉部落 與竹邂逅

來吉部落 與竹邂逅


作品取"光合作用"為名,設計概念是為竹子在離開土壤之後,看似生命已經結束,但透過創作者的想法與雙手重新賦予其另一種生命樣態繼續延續。作品主要分為兩個部份:燈具與杯具。




組員與分組老師-楊盛輝合照



分組老師-楊盛輝帶著組員挑選適合竹材









 老師示範如何處理竹材的步驟與流程:鋸竹、清洗、剖竹、整平、刮青、定位挖洞







學員心得分享



洪琳茹

    兩天的工作坊中,第一次使用""作為材料進行分組設計與創作,對於使用不熟悉的材料做發想構思得初始確實讓組員們有點不知從何著點與使力。期間幸得分組老師的指導與提點,從中修正使之得以從圖面的想像化作現實,甚至有作為量產作品開發的可能,這樣的學習與收穫都讓我們對於竹藝這項工藝更加了解,組員們也在心中種下後續繼續發展的各種可能種子。
而看似冰冷的竹材,在與手親密相遇後,所激盪出溫暖的火花。與職人對於工藝的執著與精神,一直讓我深感佩服。這次參與工作坊讓我能有機會接觸到竹藝,從簡單的草圖、實作到成型,處理竹子的技術:洗竹-刮青-劈竹-定寬等,每一樣學習都讓我們更加瞭解到竹的特性與蘊藏的美。
感謝竹藝工藝家-楊盛輝老師與竹研究會相關老師在工作坊期間的指導與協助,讓我與小組夥伴們能順利完成作品,與其他組員間的相互學習與經驗分享,也將成為後續的養分,期待後續能再有機會繼續使用竹作為創作的材料與開發設計出更多的可能性。




黃美嬑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竹子」作為文創商品的設計材料,從沒有任何實作概念去畫設計稿,到最後實際做出成品,在邊做邊改設計圖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也更了解竹子的美與特性,之後竹材也會納為我的創作材料之一。
    非常感謝協助過我們的所有老師和同學,我們才能做出與預期成果相差不遠的成品;特別是楊盛輝老師,因為我們不太了解竹子的特性,所以設計出來的東西在製作上遇到很多困難處,但楊老師不但很熱心地幫我們想辦法解決,更求好心切的精益求精,尤其是一體成形的杯墊結合把手的設計概念這項,需要在很薄的狀態下加熱考彎,要小心不能加熱變黑,還一定要一次成功,不然第二次竹子就會裂 (老師說因為加熱過後,竹子就是死竹,已經沒有彈性了。) 老師不屈不撓的嘗試了許多次,我還記得成功時,楊老師像小朋友般單純、打從心底開心且得意的笑容。我很喜歡我們這組最後的成果,因為很像一幅很有意境的山水畫,還融合了生態生生不息的概念,不過作品的精緻度還需要再加強!
    反覆的實作困難中,我們嘗試多種方法並想出解決辦法 在失敗中學習,也在學習中成長 除了體驗竹子這項新的媒材,也體現了工藝家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是在楊老師身上我的感受特別深刻。在充滿竹子的來吉部落,我們用竹材去創作,除了學習這項媒材的運用,也學習到一些原始部落與大自然為伍、愛地球的生活方式。


梁景堯

    由於之前有上過竹藝相關課程,對於接觸竹材並不陌生,但和各位老師及部落居民互動後,發現各位工藝家對竹子的處理、調整、態度都有獨到的見解,有很多可以互相討論與學習的地方!
    以往上課所使用的竹材都是老師準備好的,那個時候覺得竹子就只是竹子,是工藝表現的一種媒材,當下並沒有深刻的體會與珍惜。但這種想法在這次工作坊後有劇烈的改變,我們從挑選竹子、清洗竹子、刮青、裁切竹子、剖竹子……等等,經過重重的繁複處理,才得到一點能夠使用的竹材,以後不敢再小看這些材料了,讓我們以珍惜的心情來看待這些竹材以及竹工藝品!
    在製作杯墊把手的過程要非常溫柔,慢慢把竹子削到足以反摺彎曲的薄度,在以火烤均勻受熱,這個部分是只有老師傅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學設計的人們天馬行空的想出一些想法,常常成為工藝家的新挑戰!感謝我們的指導老師願意挑戰我們製造的難題,互相都有學習到新的事物!
    工藝家的概念很有趣!當下我們工作坊的時間真的很短,無法一次就能把設計的想法完全呈現出來,所以產出的作品都有可改良之處。在我們擔心無法完成作品之際老師說:「這次的作品是第一代,之後還可以慢慢改良!作出第二代、第三代!不斷進步,還有機會可以量產成為商品!
    感謝各位老師們的協助,能參加有如此多位指導老師共同設計作業真的很有趣,其中探討到竹節餘材的再生與利用也很有環保概念,期待再次與各位竹工藝老師們有更深刻的交流。

劉毅祥

這次很開心有機會跟著老師以及同學們去參加這麼有內容的工作坊,竹藝一直是我很想接觸的一項工藝,看似廉價且隨處可見的竹子,卻是一項屬於中國獨有的一項頂級工藝技術。從處理剖下來的竹子到精雕細刻,每一項過程都非常艱辛,沒有半年一年累積的經驗,根本無法透徹。在這次工作坊理有幸與許多來自工藝所的大師們一起製作作品,在很短的時間內產出創意,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非常感謝世輝老師幫我們安排這次的活動,也很感謝這次的組員們,大家都辛苦了。






作品完成圖


光合作用

      
                                  杯墊                                                  鳥形攪拌棒                                    光合杯架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行雲流水-來吉竹工藝製作

  
  行雲流水為我們這組兩天一夜所製作之竹工藝品,其造型是以來吉阿里山的意象所構築成的,這是一種視覺加想像的創作,我們以此作品敬來吉的美好!

  此件作品使用到之技法如下:
  先將細竹管做初步的刮青動作,再進行測量距離訂好挖洞的位置,利用手動鑽孔機將其挖洞後,開始測量三角的相對位置及距離,再將稍粗的竹片插入三支竹管裡固定並加熱彎曲定型後,開始利用兩種長度的竹片進行編織,採用亂編法製作,待其平面的竹片飽和後,再將更薄的竹片填補空白之處,最後將三個邊以較厚得竹片上下包夾,用藤繩纏繞固定再將邊邊多出的竹面修剪乾淨,作品即完成。


削竹面-讓厚竹片成為薄的竹面

定寬-讓每條竹面寬度相等

製作編織骨架-以較厚的竹面做為支撐

以亂編法構築基本三角面



以下為組員們兩天一夜收穫豐滿之心得記錄:


 吳筱萍:


  此次來吉部落工作營印象十分深刻,且需要在此兩天一夜中產出一文創竹藝產品,與之前的台西田野調查不一樣,但收穫卻是滿滿的。一開始,師傅先教授基本的辨竹方法及竹子的製作過程,分別是:選竹->洗竹->刮竹->剖竹->定寬->導角,從一枝粗長的竹子,透過清洗及不斷對半剖竹的過程,再經由定寬及導角後,一條細長的竹片即可完成,再藉由這些竹片編織或是結合複合媒材進而能製作出一項工藝品,這也是一段非常長的製作過程。但其實我們的主題一直變來變去,且正當定好主題確定實施後,老師卻說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天中完成,因此我們又頓時失去方向,而又透過其他老師的協助之下,我們的行雲流水三角盤逐漸成形,並開始有模有樣了起來!

  在最後發表時,許多老師非常感謝我們的創意發想,其中有一位老師曾說:看到我們的創意產品後,又激起了他對竹藝的熱忱。但其實我們才要非常感謝竹工藝會老師們的建議與協助,沒有老師,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作品,大家都是相輔相成才能在工作營的最後得出這麼好的作品;同時間大家也都很不捨,因為即將結束這兩天一夜的工作營,雖然老師們還會再待兩天,但我想少了我們的吵鬧與詢問聲,老師們應該也會有點不習慣吧!最後,對這次工作營的結果,大家都非常滿意,雖然作品不是最好的,但學習到了經驗是最寶貴的。



 羅亭惠:


  來吉工作坊兩日的體驗,讓從來沒碰過竹藝的我感受深刻,以前曾看過一些師傅手腳熟練地編織著竹籃、竹袋等,看似輕鬆的背後原來每一道手續都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上手,而編織所需的竹面也需要從竹管層層的剝、削而成,其中的每道工法也需要各自花時間練習,儘管目前已有各種機器能代替其中幾道工法,但每位老師們在最初學習竹藝時依然穩紮穩打地從基礎練起,此學習工藝的精神讓人敬佩!在這兩天內我們雖然無法馬上上手製作竹面的方式,但對過程已有初步了解,明白了每一件竹藝品的背後都有製作人滿滿的心意與鉛錘百鍊的技術,此外更懂得如何欣賞竹藝的精緻美感。

  最初畫設計稿時不清楚竹的限制,腦中有的知識僅限於過往記憶與網路資料,但透過老師們的指導引領下,以實際進行劈竹開始兩日的手作之旅,透過一步一步進行竹面的製作方式,逐漸對竹有更深的了解,製作過程中常出現問題,如不知竹材的選擇、編織如何開始與收尾、竹管的鑽洞技巧等,各個製作階段都會不停地產生問題,但無論是自己組內的老師或其他老師,皆非常熱心且不吝惜分享相關知識給我們,兩日靠著實際進行以及與老師們近距離接觸學習,著實收穫滿滿!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們的熱心協助,沒有他們我們也無法順利將腦海中的設計藍圖給實現出來,他們謙虛、熱心待人以及對工藝的堅持都很值得我們效仿學習。


 楊為中:


  兩天的來吉竹工藝工作營中,我們每位學員都是懷著很認真的態度來學習,我們有著共同的目的,學習新知,提升自身能力,為了開闊眼界,為將來有更多的可能性而打基礎。此次課程形式與學校老師講課的形式有很大區別,課內活動與戶外活動相結合,講師與學員之間有著積極的互動,在這裏,講師會顧及到每位學員,學員們可以暢所欲言。這裏的每位講師都充滿激情,他們的激情帶動感染著每位學員,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們也全神貫註地聽課,即使天氣很炎熱,但學員們的心是平靜的。我很喜歡這樣的課程形式,雖然人數少,但效果好,學習效率高,對每位講師的要求也很高,具有挑戰性。
    此次課程內容很豐富,大部分使我們在學校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有很多是講師們自身的經驗之談。如果將這些內容熟練掌握,毫無疑問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這些內容中,一些內容是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對我們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一些內容有些難理解,不能夠馬上接受,但隨著實踐經驗的增加,我們可以逐漸有所理解,並接受;一些內容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教育意義,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去實踐。
這兩天時間很急促,轉眼間就過去了,但是在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對竹子從無知到喜愛的過程,兩天的時間我們過得很充實,我認識了很多人,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李桂嶷


在還沒有去阿里山,沒有接觸到來吉部落以及當地竹子的時候,對於即將開始的工作坊我只是抱著朦朧的期待,於是在草圖方案的時候就開始想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主題,“行雲流水”的概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憑借著自己對當地部落心中想像的模樣,他們的生活場所,風土人情等,我想那應該是行雲流水般瀟灑的生活,風景應該是行雲流水般的秀麗。果不其然,在途徑蜿蜒的盤山公路到達目的地不舞工作室的時候,開始覺得一切都印證了自己心目中的意象,行雲流水的風景,瀟灑、安逸、自在的居民生活。
在簡短的修整後,我們正式開始了兩天一夜的工作坊內容,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的設計方案真正落實。兩天一夜的時間非常短,所以我們的方案最終也有一定的修改,並沒有跟剛開始設想的一模一樣,在工藝老師的指導下,從一根一根最原始的竹子到最終的成品,在經歷劈竹子,破竹片,竹子編織、切割打磨等工序後,最終我們親手完成了小組作品。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每一位組員都盡心盡力,直至作品完成,同時,大家都認真努力,老師悉心指導,對此,我感受頗深。
首先,我體會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美,同時對於傳統手工藝的保留與傳承有了新的看法。竹器的興起與發展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古人的智慧創造了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竹工藝品,在現代生活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年輕人肩負著傳承的重要使命,而在這個過程中,親身體會便是很好的體驗方式。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手藝人的生活,我希望以後自己可以有機會再參與這樣的活動,同時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投入到其中。
還有就是,我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我們小組總共四個人,從一開始的盲目不知所措到最後的合理分工合作,彼此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真的十分重要,如果彼此之間沒有默契,只會造成小組間交流混亂,拖慢工作進度。很慶幸我們從修改方案到最後的分工都很順利,感謝小組成員一起的努力,我們都是最棒的。在以後的工作坊裡面,我想自己也始終要明白團隊的重要性,如何良好地發揮自己的螺絲釘效力在團隊裡面顯得十分重要。
我想這會是我來台灣交換生涯,甚至整個研究生階段讓我少有的,記憶深刻的工作坊經歷。有機會的話,我希望還可以再次體驗類似的工作坊內容。最後,真心地感謝我敬愛的黃老師,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耐心、堅持和謙虛。




以上,全體組員們獻上最真誠的謝意,特別感謝教導我們這兩日的竹工藝協會的老師們、黃老師、不舞老師以及所有熱情相助的來吉居民們,謝謝他們充滿耐心、細心與熱心的幫助,讓我們渡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