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來吉部落鄒族用器與生活 (食/獵/農/其他)

鄒族用器與生活 

鄒族的生活方式一直隨著環境在改變,同時用器的使用方式及材料也隨之變遷,新舊不同的生活方式伴隨著鄒族不斷演化,在傳統及新的技法、材料、生活習慣之間,鄒族文化如何呈現?甚至融合成新的特色?


(bu nun) 舞酒會友,分享喜樂

早期鄒族以狩獵及小米、地瓜的種植採集為主
共杯為主題,強調分享的文化精神







輪杯
鄒族人喜歡一邊歌舞一邊熱鬧飲酒,共飲一杯酒是相當常見的一種表達喜悅的方式,
為了在歌舞中方便飲酒,便出現了以一根長竹,將底端削尖方便插入地板,並傳飲的飲酒方式。

早期原始:
芭蕉葉、姑婆芋的葉子盛裝食物,竹筒裝小米火烤,獵人會帶竹筒上山。
漢化後現代
竹編等各種竹製品多元出現,變成現代的食具。






輪杯(de sa u su ga bu bu ga)
竹筒皿(o I sya shi nu)
竹湯匙(sya ji)
竹杯(bu bu ga )
竹筒飯(da ru su shi ga)
黃藤(u e)

名稱
母語
材質
用途
歷史故事
輪杯
de sa u su ga bu bu ga
竹子
在節慶時將竹子尾端裁尖,當成可直接插入地面也可傳遞的共飲杯。

竹筒食器皿
o I sya shi nu
竹子
食用、盛裝食物

竹湯匙
sya ji
竹子
食用、盛裝食物

竹杯
bu bu ga
竹子
食用、盛裝食物

黃藤
u e

製作生活器具媒材




(ho syu yu):英勇狩獵,智慧捕捉


捕撈罐
由竹子製成,以裝盛捕撈之魚蝦使用。選粗口徑的竹筒,削去竹皮,留一個小凸起便以黃藤固定,在竹筒口鑿出凹字型缺口,便於以竹尖戳蝦後,將蝦放入竹筒中。





















逐漸消失的捕魚陷阱----傳統的古老智慧:
以竹編的陷阱放置於水中固定,竹編口高於水面,因為入口狹小,魚群游入魚筌就無法逃出來。

















直刀、矛(bi ya ve)
弓箭(yai ya no su yu)
捕魚籠(bu bu ga go su o cya)
(yo s gu)
蝦籠(shi ya yo bu bu ga)
(shi ya yo)


名稱
母語
材質
用途
歷史故事
捕魚陷阱

竹子
裝置佈滿整個河口,水流最集中之處,可節省時間、力氣利用順流河力,使魚關在籠中,並保留大魚放過小魚,利於生態保護。

捕蝦籠
shi ya yo bu bu ga
竹子
捕蝦使用,在竹筒口部分有凹處增加放置蝦子便利性。

捕魚籠
bu bu ga go su o cya
竹子
捕魚結束後攜帶魚貨

直刀、矛
bi ya ve
木頭、金屬
狩獵刺捕獵物

弓箭
yai ya no su yu

狩獵刺捕獵物

網袋


網袋,麻繩縫製,背在背上,外出工作或狩獵都需要攜帶以備裝物。可以背在背上,也可以背在頭上。















































(ze ya e zu yu):小米地瓜,生活回憶


鄒族最主要的兩種農作物是小米及地瓜(甘藷)































小米相關的用器:
(bi ni ya ge)
(su hu u)
大竹篩(jo u fu)穀物、
小竹篩(bi ya ri son)曬肉、
竹籃(ba o nu)

地瓜相關的用器:
鋤頭(do u)
地瓜籃(yon gu)
槌子(bu do)

聯想浦先生的生活回憶












































四、鄒族用器的演變與材料應用-自然材料→人工材料 

傳統鄒族的用器大多是因應生活中的實際需求製作。
主要以居住環境內的自然資源為材料來源,早期的材料以"黃藤"為主,
但隨著時代與原物料取得困難,在背具的部份改以竹材、塑料取代,
而刀器具的背帶部份改以皮料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