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勇士-鄒族戰祭


前言

於今天2011九月,發生了一件讓鄒族相當引以為傲的事件,就是每年二月與八月或十月的「Mayasvi鄒族˙戰祭」,於十月二十五日達邦社所辦理的戰祭儀式中進行指定與「重要民俗儀式」授證。

阿里山的戰祭在過去又稱為獵首祭或凱旋祭,是嚴肅與歡樂交加的儀式,對現在人來說Mayasvi戰祭,似乎已成為一個觀光的祭儀,跳脫過去莊嚴的形象,但對鄒族人而言Mayasvi戰祭不僅是慶祝豐收與戰功,同時也是與天神homo溝通的重要祭儀行為,文建會對此儀式的指定,對鄒族人來說是一種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也是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展現。

鄒族戰祭的儀式,隨著時代的變化,祭儀的舉辦逐漸演變成豐收及乞求天神homo給予祝福的儀式,在核心精神不變的情況下,「出草」的獵首行為,在時代的變遷下,已不具行為意義,除此之外,道路祭、迎神曲、男童初登會所禮,等…連串儀式,仍具有宗教的意涵存在。
我們將將針對鄒族的戰祭祭儀介紹,分別對部落的政治組織、戰祭執行的重要場所、戰祭流程做整體的說明。

網站相關資料為訪談阿里山鄒族部落的來吉部落,陳有福(a-fai)村長所提供。



鄒族的政治架構

鄒族為父系社會,其生產所得以共產制的分配為主,社會單位的組織則以部落的才能之士所組成,整個社會的政治架構,由部落領袖、軍事領袖和巫師,共同領導。而社會的結構則氏族為軸心向外圍繞聚集,由軸心向外擴散,分別為氏族→聯合家族→家屋;大社→小社。

重要階級認證的服裝配件有山豬牙環與頭飾的羽毛,山豬牙環必須具有戰功者才能配戴,而頭飾的羽毛只有藍腹鷴、帝雉、老鷹才能使用,而羽毛的數目必須由長老認證才能插上。而部落領袖的頭飾是用馬的髦毛製作而成。

(一)   部落領袖(peogsi):鄒族母語的字義在形容,女王蜂,首要領導的人;樹枝主幹,核心人物。屬於部落才幹人是可以競爭的職位,通常為特殊戰功及政治才能來認定,任職後,將與巫師、軍事領袖共同管理部落,有「世襲」的經驗傳承之傳統。
在日治時期的文獻紀錄中,「領袖」多以「頭目」稱之,此意為盜賊之首,正確名稱為部落領袖。

(二)   巫師(yoifo):掌有農業祭儀、出戰祭儀、狩獵祭儀之宗教能力。當進行祭儀的指示傳達時,部落領袖與軍事領袖不可干預。
(三)   長老(mameoi):長老地位可經由年齡的增長而獲得,但是若能再戰爭中或狩獵當中表現英勇,即使年紀輕也能取得mameoi的地位。
(四)   軍事領袖(yeozomu):青年可由英勇的戰爭表現中取得勇士封號,而有多場戰爭的經驗累積及戰功,便有可能升為軍事領袖,重點必須有勇猛武力及統御團隊的能力。


                                                                          
戰祭中重要會所─Kuba

Kuba又稱男子集會所,也稱禁忌之屋,會所名稱緣由為男子會議所集聚的場所,女子不能進入,僅有男子能夠參加而稱之,而又稱為禁忌之屋則是因為Kuba內有放置敵首籠,因擔憂鄒族的女生會受靈魂的驚嚇或干擾,因此禁止女子進入,也是在保護鄒族的女性。

Kuba前有種植赤榕樹(雀榕),種植赤榕樹主要也是建構出,鄒族與天神homo的溝通路徑,只有大社有Kuba,因此在祭儀的舉行時,Kuba也是族人聚集的重要場所。
敵首籠為出草後,靈魂臣服於鄒族的異族首級。敵首籠的人頭在置入前,必須由巫師在場,取首的勇士必須用做鬼臉來驚嚇敵首靈魂或將敵首當足球的方式羞辱敵首,由巫師認定敵首的靈魂是否臣服,臣服後就可放入敵首籠。






戰祭的流程與內涵

戰祭又稱獵首祭與凱旋祭,戰祭祭儀的舉行重點有三點分別為:
l   征戰前或出草凱旋歸來,為了慶祝而舉辦。
l   KUBA出現漏水,需要整修,必須藉由戰祭乞求天神的保佑,因為KUBA的毀損也代表著栽帶即將到來。
l   部落發生瘟疫或重大死傷時,藉由戰祭,乞求天神的保佑,來使部落得到平安。



一、前置作業與道路祭
在祭儀的儀式開始前,必須全社總動員,開始清理儀式所會通過的道路,以確保祭儀的過程不被任何外物所干擾,並且徹底的檢查KUBA的結構,如需補強必須盡快處理,以免不詳的災害來臨,鄒族人認為,KUBA的結構受到損害是災難的開始。
道路祭的開始,將由巫師或部落領袖的帶領,穿戴上鄒族的傳統服飾之外,將頭飾插上勇士所摘採的金草,並手持蘆葦草,走踏社內的通道與獵徑,將驅逐社內惡靈,並且藉由揮灑蘆葦草來淨化環境。

二、戰祭前準備
道路祭後,在部落領袖或巫師的帶領下,全員將到kuba集合,開始戰祭前的準備。在舊有的祭典開始前,會先由部落領袖帶領沉思,先沉靜眾人的心境,用莊嚴的心情來迎接祭典的開始。
在祭典開始前,參與的勇士會先由部落領袖發送山芙蓉花(fuguo),讓長者()為後輩祈福,並將山芙蓉配戴在身上,用來驅邪避凶,以免惡靈的侵入。
三、戰祭開始
(一). 準備祭品
準備天神homo最愛的食物,由部落領袖帶領刺殺祭品,眾人再向赤榕樹高喊三聲的歡呼,向天神表示已經準備好祭品,準備迎接天神下凡。
過去的獵首祭則是將獵回的敵首放置赤榕樹邊,隨著出草的行為改變,現在多以山豬代替。

(二). 修砍赤榕樹
祭品準備好後,勇士們將用戰刀武器去沾祭品的血,並將血塗抹在赤榕樹上,用這樣的標記讓天神確定祭儀的地點,再由勇士爬上赤榕樹,修砍赤榕樹枝幹,讓天神可以下來享用祭品。
過去的獵首祭則是將敵首的血液沾在赤榕樹上,藉此向天神表示,凱旋歸來。

(三). 迎神曲和送神曲
迎神曲與送神曲是祭儀中與神明溝通的語言,因此這二首曲目平常是不可以吟唱的,因為只要一吟唱,天神homo便會注視著部落的狀況,在非戰爭的時期,這樣的吟唱是褻瀆神靈的表現,會使征戰時得不到天神homo的保佑。同時也因上戰場保護家園是成年男子的責任,所以迎神與送神時,未成年男子及婦女都禁止參加,若有婦女弱小參與征戰,是部落戰力衰敗的徵兆,會導致部落的滅亡。

1.        迎神曲(ehoi
歌詞:
戰祭要開始了
全體鄒勇士以敬穆的心
準備血牲(一說敵首血肉)
恭請戰神,自天垂臨會所
佑助吾等勇士
賜以征戰之勇氣與力量

2.        送神曲(eyao
歌詞:
戰祭已經結束,請戰神升回天上,恭請戰神隨時自天俯視,佑助鄒人。

(四). 婦女迎火祭、歌舞祭
       勇士們開始唱起快板戰歌,表示已經送神結束,此時,公主和氏族婦女才能進場加入火
,之後部落女子才能接在勇士隊伍的後面參加歌舞祭。正典儀式結束後,接著是持續2-3
的通宵達旦的歌舞祭,長老以各式歌曲讚頌天神、戰神及祖先的英勇事蹟,各氏族也會互相
禮讚,表達彼此間的緊密聯繫;不分男女老少、本族或是外族,都可下場圍在火塘前一起歌
舞。




參考文獻
n  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王嵩山著
n  原住民圖錄戴嘉玲著
n  與山海共舞秋雨文化出版
n  浦忠勇著《臺灣鄒族民間歌謠》
n  網頁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