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鄒族來吉部落為嘉義縣88水災受創的部落,族人為延續文化命脈,堅持爭取鄰近被劃為152林班地、鄒族人稱為「得恩亞納」(Toe'uana)早期祖先的舊址作為安遷地建造永久屋。6公頃林班地內,共興建42戶房(包含41戶住戶房與1間儲藏房)、兩間教會分別為基督教與天主教及活動中心。
他們挑選了曾經的祖先居住地來做為未來新的避難場所或是更充滿可創造性的場域--「得恩雅納」。而得恩亞納的在鄒族含義為「一塊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土地」,我們也因此可以了解,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期望與期待,也希望能夠創造更舒適溫暖的家園。
在我們走訪了鄒族的來吉部落之後,了解他們現有的環境與從前的故事,也知道他們也是努力的在傳承現有的技藝與故事。藉由對山豬雕刻的認識,我們更能夠了解他們對技藝的熱愛,也很喜歡他們所雕刻出來的木頭溫度,讓我們對在地藝術有了第一步的美好想像。
而在152林班地,我們看到與現有來吉部落的不同,但也看到跟舒適的房子,更美好的環境,更廣大的想像,我們於是去思考,在這樣不同的差異中,要怎麼將現有來吉文化與新的安全土地來做結合呢?
我們期望保有來吉部落有原有的風貌,延續原有的文化並與外來文化激發新火花。因此我們提出三個行動方案:分別為「深度旅遊」、「藝術聚落」與「藝術駐村」,目的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新形態社區,並讓更多人了解來吉、喜歡來吉、關心來吉。
第一個行動方案是
深度旅遊:建立分享的社區形態
得恩亞納(Toe'uana)預計在2015年二月份完工,期望運用網路訂房成為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鼓勵來吉部落的當地居民可以在得恩亞納這片永久屋的新型態社區中開放自己的家,無論是開放家裡的一個小房間或者是整棟房屋。通過展示房源照片、房東個人資料及評價來幫助遊客在選擇房源時作決定。提供搜索篩選條件,讓遊客通過房源類型來縮小搜索結果範圍。例如,如果您希望和房東交朋友並和房東一起住,請選擇「獨立房間」或「合住房間」。如果您希望獨用整個空間,請選擇「整套房子」。
我們並思考了以下的經營模式:
(1) 網路訂房照片展現
照片能幫助房客想像住在空間裡的感覺。因此鼓勵當地居民或協請專業人士拍攝光線充足、對焦清晰的照片,同時確保照片、並能代表房客可以進入的實際空間。
(2) 房源價格與可租狀態
統一得恩亞納的房價,讓當地居民擁有良性的競爭去裝飾自己的家,建立自己的居家特色,並讓居民定義自己的空間和日程安排,透過及時更新日曆來反映房源是否可供出租。如果註明的房源不可出租,網路平台將會確保不在搜索結果中顯示此居民的房源。
(3) 飲食共享與在地旅遊
與得恩亞納的當地居民協商開放家庭飲食時間,安排房客在住宿期間,體驗當地的餐桌文化,享受不同家庭的風味菜餚,讓他們的三餐感受最在地的美味。並安排當地居民做專業的深度介紹。通過旅遊去觸碰文化、感悟歷史、探尋神秘、增長閱歷、調養性情、提升境界,有機會自覺、自主地與當地社會和民眾進行接觸和交流。旅遊者可以細細品味旅遊地的歷史及風情,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涉獵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日常生活,體驗到當地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
(4) 撰寫評價建造值得信賴的社區
誠實的評價是此網路平台值得信賴的社區的基石。邀請房客在入住社區後撰寫評價、評論房客,分享住宿經歷,以便其他旅行者通過它人的體驗了解情況。構建一個值得信賴的社區。
第二個行動方案是
藝術聚落:孕育在地文化新能量
我們期望讓當地人能夠舉辦不一樣性質的工作坊,並從社區改造讓在地能更有生命力,讓更有能力的人也能夠進來一同幫忙。提出以下三種實行方式
(1) 工作坊進駐
得恩亞納社區為來吉部落的新社區,由於此次調查我們發現鄒族部落有許多工作坊,擁有大量且多元的藝術能量,因而希望也能將藝術引進鄒族新社區得恩亞納。受訪的大哥提到由於部分鄒族族人的生計仍在原來的來吉部落,德恩亞那就成了一個機會點讓鄒族族人有個新的發展藝術與文化的空間,讓德恩亞納成為住宅與工作坊結合的藝術聚落。
(2) 藝術社區
由於德恩亞納屬於集村形式,建築多為統一設計製造,整體一致但相形單調,也不容易讓人分辨每戶的獨特性。藝術工坊因此可以在此時發揮作用,藝術家可協助居民使用當地素材如竹子、木材、石塊進行門牌、住家設計;另外也可以在社區空地、公共空間進行較大型的藝術裝置創作,引入來吉部落「山豬」元素,創造出來吉新的藝術聚落。
(3) 文化WORKSHOP
德恩亞納雖然位於海拔1400公尺高的山上,但也形成了一個隔絕外在環境
可以成為一個讓人們沉靜下來思考並激發靈感的所在。在德恩亞納舉辦為期一個禮拜左右的文化藝術工作營,讓人們深入體驗鄒族生活,並透過在地藝術家的帶領,讓對鄒族文化與藝術感興趣的朋友,能夠進行當地深度生活、藝術、文化的體驗,進而進行藝術創作。
而最後的第三個方案
藝術家駐村:與來吉碰撞的新生命
藝術進駐,激發新火花
藉由藝術家進駐,可以讓人去了解這塊土地,理解這塊土地的素材,他們為何而生,為何而活,讓大家可以去更體諒他們,進而幫助他們的生活與理想。來吉部落可以提供藝術家名額,讓藝術家駐村,並與在地的藝術工作者作交流,並可以共同展出讓別人看見。
而在此也提供三個案例當作參考。
【案例一】韓君岳:彩色天堂-巴西塗鴉藝術之旅
拜訪當地藝術家,共同上街創作,預計以相機、繪畫速寫、文字等方式,紀錄巴西街頭藝術之旅,及與當地藝術家交流過程。
反諷當地政府貪污的繪畫。
當地發起的占屋計劃。
在薩爾多瓦的社區營造美化工作。旁邊是資源回收站。
【案例二】廢墟的意志:東莒藝術轉場計畫-馬祖大埔
隨著大埔聚落與64據點保存活化工作的推展所逐漸醞釀累積的藝術行動,更是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藝術介入、環境復育、文化創意乃至於在地產業的跨域整合;在縣長楊綏生、鄉長柯玉官以及地方鄉親的見證下,交流展揭開序幕,參展作品來自香港藝術家、好多樣文化工作室、大埔聚落換生活夥伴以及東莒居民的共同創作,而這些作品就如主題所強調的,是一個跨越歷史、空間與社群的交流計畫,透過藝術媒介,與社會、公眾發生關係,並生產新關係的創作。
在「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的概念底下,有別於過往較偏重有形建築修繕的聚落保存觀念,大埔聚落試圖發展一種新的聚落保存活化模式,以X換生活為主要的進駐模式,以生態、學習、家為核心價值,透過交換與分享,從各地來到大埔的換生活夥伴,共同經營出一個結合自然與人造、空間和性格,並且尊重生態與學習生活,以及充滿創意與能量的聚落家庭。
蔡英傑七月進駐大埔,在東莒僅有一個月的時間,當他到達東莒的第一天,我們帶著他來到東莒國小校長的辦公室,第一眼,他便被辦公室裡所擺放的馬祖傳統漁船—舟苗纜模型所吸引。或許在這時候他已經有了創作的雛形,但這個想法一直只放在心裡醞釀著,因為大多數的時候,他悠閒但認真地在東莒生活,品味東莒的每一個細節,甚至修補起在居住的房子裡發現的一尊斷裂神像。在駐村的最後一個星期,透過他敏銳的雙眼與雙手,以及對貝類素材運用的專長,集結了許多居民共同撿拾收集而來的龍螺、花蛤、瓦片等素材,完成了一幅充滿東莒元素的美麗壁畫「起帆」:漁民駕著舟苗纜乘風破浪在海上討生活,天上的白雲是白馬奔騰的守望姿態,陸上的封火山牆造型的廟宇庇祐著世代的子民。
吳娟
在生活中實踐藝術,在藝術過程豐富生活。這是藝術家吳娟最好的註解。過去吳娟的作品以鐵雕為主,但近年來則開始將藝術視為創作的過程,而非僅是作品的完成。在進駐大埔之後,由於藝術家居住與工作的房子,都是從閒置的空屋慢慢整理起來的狀態,甚至包括紗窗、水塔也都是社區居民自己裝設的,而這一個有機的空間成長,便是吳娟創作開始的所在。
因為單調且顏色鮮澀的綠紗窗鑲嵌在老房子顯得生硬,於是吳娟著手改造門框與紗窗,在色彩與構圖的佈局下,頓時讓房子活潑生動了起來;從海灘上撿拾而來的貝殼與各種漂流物,成了一串串珠簾,豐富了空間的層次;而馬祖傳統技藝剪花躍然牆上,讓蒼白的牆面有了表情。在工作室的門外,吳娟運用海邊撿拾的浮球,為「藝術轉場」掛牌,宣告著在這一方小小的空間裡,湧現著源源不絕的創造力,連接過去與未來。
【案例三】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2000 年,為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以農田作為舞台,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自然,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承傳與發展,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大地藝術祭」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區的資源,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強調「大地倫理」(The Land Ethics)的近代環境保育之父Aldo Leopold(1887-1947)曾有一段被保育界視為圭臬的名言:「當一件事情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感時,這便是一件適當的事情,反之則是不適當的。」
文字搭配著《梯田》畫面,讓人印象深刻,此作已收進日本國小教科書中,而本已退休的地主福島友喜也因為這樣,心情開懷地重拾犁頭再度從事農活。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田島征三來到這間廢棄的小學後,便以這3個學生為創作主題,以漂流木創造出3個色彩非常繽紛的學生,讓教室的空間就像是本童話,展現歡樂的童趣感。
此大地藝術祭裡有很多民眾可以直接體驗的作品,像是位於路旁的大小排列箱子,裡面藏有越後妻有的代表性農產品。
藉由藝術家激盪,與在地發生新生命
來吉是原本是充滿文化氣息與工藝聚落的環境,雖然再一次的風災後將他擊倒,但新的林地新的生命。新的藝術家進駐後,不僅可以跟原有的藝術產生新的火花與生命,還能帶入新的氣息,讓得恩亞納能夠更有活力,充滿了新生命。
藝術家可能不僅可以使用來吉本身的過去文化做創作,曾經發生的悲痛,若藝術家將他創作出來,讓居民能夠更面對、更堅強,更能夠有力量往前進。或是用在地的物品與農產品特色等,創作出展現來吉的特色,讓觀光客能夠更了解來吉,更喜歡來吉,各種不同性質的藝術家,讓來吉充滿了新生命!
結語與心得
藉由這三項行動方案,期望拓展來吉部落這片土地,讓當地居民不僅能保有其文化特色之外,亦能持續文化技藝的傳承,並與優秀的人才們激發不同火花,在新與舊的激盪之間,達到生活與生態的永續。
在這兩天的行程當中,我們先從旁觀察來吉這塊土地,我們看到他們對技藝細膩的溫度,想要傳承的熱情,看到他們對土地的關懷,發現很多自給自足的建築材料,去建構他們沒好的家,那樣的材料與溫度,更讓我們感受到來吉他們對自己家鄉應該是更有環境意識的,我們也從晚餐的食材中去認識他們,從晚會村長的講解去了解他們,感受到他們對外來客的熱情與愛戴,覺得他們很可愛、很真誠。
其實來吉部落的生活很單純,也可以很快樂,只是現在因為經過了八八風災的摧殘後,生活環境不如以往,但是他們也努力的想要復原成以前的面貌,或是改變、而可以更好。我相信他們這樣的豐富文化內涵,勢必在慢慢運孽釀與慢行之後,必然會大放異彩,也期望在到來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