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來吉部落 「轎篙竹」生活工藝品發展計劃書
一、緒論
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的來吉部落有著一片資源豐富的「轎篙竹」林。當地原住民是鄒族人,他們基本上只將「轎篙竹」使用於房屋建材、食物器皿、果籃花器等,因此,我們好奇,部落擁有這麼多的轎篙竹資源,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是否轎篙竹也可以成為一種部落特色?
於是今年四月中,帶著這些思考,我們雲科學生以「合作設計」概念前往阿里山來吉部落,開展了與竹工藝師和當地部落居民兩天一夜的竹藝工作坊。全員區分為五大組,分別進行設計與製作。此次竹藝工作坊成果,讓我們看到了部落竹藝文創發展開頭的可能性。創意的開頭,技術的帶領,合作設計引領部落族人思考“原來,竹子還可以這樣做!”未來我們對阿里山印象不會只有「阿里山姑娘美如水,少年壯如山」、高山茶跟咖啡。而是會有很多由原住民運用在地素材與特色,發展出的轎篙竹文創產品。
所以,為促進來吉部落「轎篙竹」的開發使用,給部落更多竹藝發展的機會與商品開發的可能性以及多元創新設計,我們草起了這份來吉部落「轎篙竹」文創發展計劃書。
二、地域簡述
來吉部落位於阿里山的塔山山麓,海拔七百到一千公尺。從前叫做拉拉吉,是鄒族原住民的聚居地,又分為內來吉和外來吉兩個聚落。進入來吉部落,也等於進入了鄒族文化藝術村。來吉村過去大量使用鑿刻的石版當作建材,家家戶戶都具有將河床石塊搬運堆積、鑿石成塊的技術。這樣的石頭文化隨處可見,舉凡步道、庭院、廣場、水溝、圍牆…等,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建築特色。目前,部落特色工藝品為山豬雕飾,作為伴手禮的文創產品也算是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三、問題和對策
本團隊在走訪了阿里山來吉部落,觀察與接觸了在地的自然資源、人文特色資源、原住民、遊客等,我們發現部落如要發展「轎篙竹」創作品,作為部落別於山豬的另一特色,主要會遭遇如下幾項問題:
1. 現有部落工坊製作/教學空間不足
2. 原住民缺乏製作竹工藝/竹商品的技術
3. 有了技術卻仍缺乏設計知識與能力
4.竹藝品未融入部落居民生活/居住空間
5. 部落藝品販售管道侷限化
6. 消費者猶疑購買高價格之工藝品
根據以上問題,本團隊先行擬出其相應對策,協助後續整體發展計劃之規劃。
問題
|
對策
|
1. 現有部落工坊製作/教學空間不足
|
|
部落內現已有「部落工坊」專門生產山豬、貓頭鷹等木作創意商品,但是製作空間狹小,也缺乏可以授課的教學空間。因此如要在部落內同時生產竹藝品,需另尋合適的空間。
|
Ø 閒置空間再利用
找尋部落內使用率低的空間或是房舍,規劃成部落竹工藝教學與製作場所,重新賦予新的使用方式。
Ø 現有部落工坊重新整合規畫、擴建
將部落工坊納入竹藝製作空間重新給予空間規劃,整合空間的使用來提高利用效率。另可在現有的製作空間給予擴建,這樣不僅滿足工坊的集中性,方便遊客參觀,並且兩個不同的工坊也可以互相學習。
|
2. 原住民缺乏製作竹工藝/竹商品的技術
|
|
在我們的調查中原住民大量的將竹子用在建築和一些簡單的擺器方面,但是沒有較強的竹工藝技術,無法讓竹料成為精緻的文創產品。因為部落原住民在工藝產品製作方面缺乏專業技術,導致豐富的竹料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們如何將竹工藝技術教授給原住民呢?
|
Ø 開展研習課程
邀請工藝大師,進行竹藝課程指導和教學,每週一次課程,三個月為一個主題學習,總課程為期一年。讓原住民充分學會工藝製作技藝,並且可以自行設計出一些產品,通過整合部落裡願意學習的居民進行學習。可以結合不同技藝的老師課程,學習不同的技法。
|
3. 有了技術卻仍缺乏設計能力
|
|
當教導部落製作竹工藝技術後,會面臨市場需求喜好的轉變,因此推出的部落藝品除了必須具備部落文化特色外,亦要求基本的美感文化與功能使用性等,以提高消費者的認同與增加購買力。如何漸漸提升部落內的設計美感能力呢?
|
Ø 開展以部落文化為主的設計比賽
與大學院校合作,藉由結合大學生的巧妙的思維與部落文化相結合,從中選出適合的產品與學生合作,共同開發,用比賽去刺激創造。
Ø 開展以部落文化為主題的工作坊
邀請設計界的各種人士,利用阿里山的轎篙竹,因地制宜,讓原住民與設計界專家共同合作,開展文化類的創意工作坊,既可以利用此機會讓原住民與設計界專家溝通,也可以相互學習不同的文化知識。
|
4. 竹藝品未融入部落居民生活/居住空間
|
|
在地的工藝品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僅是一件充滿當地文化涵義的擺設產品,也希望是一件可以融入生活中的產品。因此,工藝品最好的使用詮釋就是在部落生活空間的運用與展示,這也讓消費者了解其商品在部落居住、生活空間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不單是儲存部落文化記憶,也傳遞部落文化的最好方式。
|
Ø 部落竹藝品使用推廣
製作出的成品,先行在部落內推廣使用,不僅可觀察遊客的反映,適時調整設計,也逐步讓藝品融入生活之中,讓竹藝品不僅是美觀,更是名符其實的生活工藝品。
|
5. 部落藝品販售管道侷限化
|
|
部落內山豬系列的木製品主要販賣地點除了來吉的部落工坊外,亦會拿至其他部落作寄賣。販售地點單一且侷限,因此商品光率低,銷量不大,市場打不開。因此,我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做好部落商品設計,也要向外推廣市場,提高部落文化的能見度與商品銷量。除了部落,我們還能賣去哪?
|
Ø 與文創商店進行合作
部落設計藝品亦是文化創意商品的展現,它結合著部落文化與設計美學,因此,可拓展銷售通路至文創商店,或是主要販售在地文化的特色店面等,如台中「好,的」、高雄台北「河邊生活」、花蓮「阿之寶」等。
|
6. 消費者猶疑購買高價格之工藝品
|
|
相較於文創產品,消費者對於在地的工藝品常抱持著「為什麼要這麼貴的疑問?」,這是因為他們無法與工藝品產生情感連結,即使被工藝品吸引,但常常會在價格上猶豫不決。如何讓消費者增加對工藝品的認識與了解,進而轉成行動支持呢?
|
Ø 原住民生活體驗之旅
採用新的旅遊活動模式,讓消費者看到所購買的產品在生活中的存在的意義之所在。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深入原住民的居住空間和生活活動中,更好的去瞭解文化內行,體驗真正的文化之旅。
Ø 工坊合作活動
採用合作式的手段,讓消費者去親手體驗製作的樂趣和所消耗的精力和時間,也可以讓這項活動成為一種全新的體驗。並且也可以很好的體驗到原住民的文化。
|
四、計畫目標
來吉部落「轎篙竹」生活工藝品發展計畫,主以推廣部落轎篙竹資源的使用以及生活工藝品的開發,以達到來吉在地材料永續利用與發展之目標。本計畫以3年期規劃,其各年目標如下:
1. 第一年:向內推廣轎篙竹
讓來吉部落習得製作竹工藝之技術,並且將工藝品推廣於部落生活使用。
2. 第二年:向外推展轎篙竹
提高來吉轎篙竹的曝光度,讓消費者對於來吉的印象不會只有山豬文化。
3. 第三年:拓展轎篙竹生活工藝的觀光
觀光客受部落轎篙竹吸引,主動前來來吉旅遊與體驗。
五、執行工作項目
為達計畫目標,本團隊擬定工作項目以年限階段實行,主導從內而外的模式,力求更好地推廣阿里山轎篙竹。而在工作執行項目中又涵蓋初擬細節,總體安排如下:
1.第一年(第一階段):阿里山來吉部落竹工藝技術教導與竹藝品使用推廣
主要任務:動員社區居民內部竹工藝研習,發起竹工藝教學、培訓等;並將竹工藝品漸納入生活中使用。
具體內容:
(1)向部落推廣此計畫
(2)教學製作場地尋找與規劃
(3)接洽可合作之竹工藝師傅
(4)敲定課程時間與授課內容
(5)招募部落族人參與
2.第二年(第二階段):試探轎篙竹對外交流推廣、發展,
主要任務:社區內部發起轎篙竹主題工作坊,舉辦阿里山來吉部落竹工藝品設計大賽等。
具體內容:
(1)確定工作坊時間地點人物主題場地及大賽章程等
(2)發動社區內部以及社會外部人士參與
(3)跨平台、多樣化宣傳方式
(4)人員邀請(組織者、參與者、第三方媒體等)
3.第三年(第三階段):阿里山轎篙竹文化深層次對外推廣
主要任務:部落生活工藝旅遊與體驗活動推廣、文創店合作
具體內容:
(1)組織聯絡相關參與人員
(2)規劃活動體驗流程及內容
(3)文創販售據點協商合作
六、預期成果
1.開辦社區竹工藝教學班,培養竹藝技師人員
(1)部落居民經由為期半年的竹工藝教學的課程訓練後,可以獨立操作加工機具並且製作出竹製產品。
(2)藉由教學班的辦理來凝聚社區意識,一同學習成長。
(3)培養竹工藝技師,讓部落居民有新的一項專長並能幫助改善經濟。
2. 辦理竹藝產品設計競賽獲得新想法
(1)辦理比賽能獲得商品概念的產出,宣傳活動時亦能提升曝光與知名度並且製造話題性。
(2)若辦理比賽需要找尋贊助廠商與協辦單位,能促進多方單位的合作ex.來吉部落、學術單位、政府機關。
(3)若比賽辦理成功,未來能朝向年度性的活動來舉辦。來吉部落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創意想法。
3.部落旅遊及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認同在地文化與商品製作的工藝價值
(1)觀光若能加入體驗活動更能讓來到來吉部落的遊客不只是停留在看風景、吃美食、欣賞藝術品的被動式觀光感受。
(2)推出竹製商品DIY體驗活動讓遊客能動動手,同時藉由活動的進行能間接讓遊客了解到來吉竹工藝的由來與意義。
(3)藉由DIY體驗活動的進行,過程中遊客會發現竹子其實不是那麼好加工製的,當他們完成作品時會對於竹工藝更加尊重與佩服(教育遊客了解工藝品是得來不易的)。
4. 將竹藝融入生活,成為部落的觀光主力
(1)竹工藝或竹製商品將會成為來吉部落除了木製山豬之外,第二個主力商品與文化推廣將可以成為部落的觀光賣點,打造真正的部落藝術村。
(2)讓居民重新思考竹子對於他們來說的意義與用途,並且實踐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