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行雲流水-來吉竹工藝製作

  
  行雲流水為我們這組兩天一夜所製作之竹工藝品,其造型是以來吉阿里山的意象所構築成的,這是一種視覺加想像的創作,我們以此作品敬來吉的美好!

  此件作品使用到之技法如下:
  先將細竹管做初步的刮青動作,再進行測量距離訂好挖洞的位置,利用手動鑽孔機將其挖洞後,開始測量三角的相對位置及距離,再將稍粗的竹片插入三支竹管裡固定並加熱彎曲定型後,開始利用兩種長度的竹片進行編織,採用亂編法製作,待其平面的竹片飽和後,再將更薄的竹片填補空白之處,最後將三個邊以較厚得竹片上下包夾,用藤繩纏繞固定再將邊邊多出的竹面修剪乾淨,作品即完成。


削竹面-讓厚竹片成為薄的竹面

定寬-讓每條竹面寬度相等

製作編織骨架-以較厚的竹面做為支撐

以亂編法構築基本三角面



以下為組員們兩天一夜收穫豐滿之心得記錄:


 吳筱萍:


  此次來吉部落工作營印象十分深刻,且需要在此兩天一夜中產出一文創竹藝產品,與之前的台西田野調查不一樣,但收穫卻是滿滿的。一開始,師傅先教授基本的辨竹方法及竹子的製作過程,分別是:選竹->洗竹->刮竹->剖竹->定寬->導角,從一枝粗長的竹子,透過清洗及不斷對半剖竹的過程,再經由定寬及導角後,一條細長的竹片即可完成,再藉由這些竹片編織或是結合複合媒材進而能製作出一項工藝品,這也是一段非常長的製作過程。但其實我們的主題一直變來變去,且正當定好主題確定實施後,老師卻說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天中完成,因此我們又頓時失去方向,而又透過其他老師的協助之下,我們的行雲流水三角盤逐漸成形,並開始有模有樣了起來!

  在最後發表時,許多老師非常感謝我們的創意發想,其中有一位老師曾說:看到我們的創意產品後,又激起了他對竹藝的熱忱。但其實我們才要非常感謝竹工藝會老師們的建議與協助,沒有老師,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作品,大家都是相輔相成才能在工作營的最後得出這麼好的作品;同時間大家也都很不捨,因為即將結束這兩天一夜的工作營,雖然老師們還會再待兩天,但我想少了我們的吵鬧與詢問聲,老師們應該也會有點不習慣吧!最後,對這次工作營的結果,大家都非常滿意,雖然作品不是最好的,但學習到了經驗是最寶貴的。



 羅亭惠:


  來吉工作坊兩日的體驗,讓從來沒碰過竹藝的我感受深刻,以前曾看過一些師傅手腳熟練地編織著竹籃、竹袋等,看似輕鬆的背後原來每一道手續都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上手,而編織所需的竹面也需要從竹管層層的剝、削而成,其中的每道工法也需要各自花時間練習,儘管目前已有各種機器能代替其中幾道工法,但每位老師們在最初學習竹藝時依然穩紮穩打地從基礎練起,此學習工藝的精神讓人敬佩!在這兩天內我們雖然無法馬上上手製作竹面的方式,但對過程已有初步了解,明白了每一件竹藝品的背後都有製作人滿滿的心意與鉛錘百鍊的技術,此外更懂得如何欣賞竹藝的精緻美感。

  最初畫設計稿時不清楚竹的限制,腦中有的知識僅限於過往記憶與網路資料,但透過老師們的指導引領下,以實際進行劈竹開始兩日的手作之旅,透過一步一步進行竹面的製作方式,逐漸對竹有更深的了解,製作過程中常出現問題,如不知竹材的選擇、編織如何開始與收尾、竹管的鑽洞技巧等,各個製作階段都會不停地產生問題,但無論是自己組內的老師或其他老師,皆非常熱心且不吝惜分享相關知識給我們,兩日靠著實際進行以及與老師們近距離接觸學習,著實收穫滿滿!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們的熱心協助,沒有他們我們也無法順利將腦海中的設計藍圖給實現出來,他們謙虛、熱心待人以及對工藝的堅持都很值得我們效仿學習。


 楊為中:


  兩天的來吉竹工藝工作營中,我們每位學員都是懷著很認真的態度來學習,我們有著共同的目的,學習新知,提升自身能力,為了開闊眼界,為將來有更多的可能性而打基礎。此次課程形式與學校老師講課的形式有很大區別,課內活動與戶外活動相結合,講師與學員之間有著積極的互動,在這裏,講師會顧及到每位學員,學員們可以暢所欲言。這裏的每位講師都充滿激情,他們的激情帶動感染著每位學員,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們也全神貫註地聽課,即使天氣很炎熱,但學員們的心是平靜的。我很喜歡這樣的課程形式,雖然人數少,但效果好,學習效率高,對每位講師的要求也很高,具有挑戰性。
    此次課程內容很豐富,大部分使我們在學校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有很多是講師們自身的經驗之談。如果將這些內容熟練掌握,毫無疑問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這些內容中,一些內容是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對我們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一些內容有些難理解,不能夠馬上接受,但隨著實踐經驗的增加,我們可以逐漸有所理解,並接受;一些內容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教育意義,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去實踐。
這兩天時間很急促,轉眼間就過去了,但是在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對竹子從無知到喜愛的過程,兩天的時間我們過得很充實,我認識了很多人,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李桂嶷


在還沒有去阿里山,沒有接觸到來吉部落以及當地竹子的時候,對於即將開始的工作坊我只是抱著朦朧的期待,於是在草圖方案的時候就開始想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主題,“行雲流水”的概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憑借著自己對當地部落心中想像的模樣,他們的生活場所,風土人情等,我想那應該是行雲流水般瀟灑的生活,風景應該是行雲流水般的秀麗。果不其然,在途徑蜿蜒的盤山公路到達目的地不舞工作室的時候,開始覺得一切都印證了自己心目中的意象,行雲流水的風景,瀟灑、安逸、自在的居民生活。
在簡短的修整後,我們正式開始了兩天一夜的工作坊內容,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的設計方案真正落實。兩天一夜的時間非常短,所以我們的方案最終也有一定的修改,並沒有跟剛開始設想的一模一樣,在工藝老師的指導下,從一根一根最原始的竹子到最終的成品,在經歷劈竹子,破竹片,竹子編織、切割打磨等工序後,最終我們親手完成了小組作品。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每一位組員都盡心盡力,直至作品完成,同時,大家都認真努力,老師悉心指導,對此,我感受頗深。
首先,我體會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美,同時對於傳統手工藝的保留與傳承有了新的看法。竹器的興起與發展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古人的智慧創造了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竹工藝品,在現代生活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年輕人肩負著傳承的重要使命,而在這個過程中,親身體會便是很好的體驗方式。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手藝人的生活,我希望以後自己可以有機會再參與這樣的活動,同時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投入到其中。
還有就是,我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我們小組總共四個人,從一開始的盲目不知所措到最後的合理分工合作,彼此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真的十分重要,如果彼此之間沒有默契,只會造成小組間交流混亂,拖慢工作進度。很慶幸我們從修改方案到最後的分工都很順利,感謝小組成員一起的努力,我們都是最棒的。在以後的工作坊裡面,我想自己也始終要明白團隊的重要性,如何良好地發揮自己的螺絲釘效力在團隊裡面顯得十分重要。
我想這會是我來台灣交換生涯,甚至整個研究生階段讓我少有的,記憶深刻的工作坊經歷。有機會的話,我希望還可以再次體驗類似的工作坊內容。最後,真心地感謝我敬愛的黃老師,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耐心、堅持和謙虛。




以上,全體組員們獻上最真誠的謝意,特別感謝教導我們這兩日的竹工藝協會的老師們、黃老師、不舞老師以及所有熱情相助的來吉居民們,謝謝他們充滿耐心、細心與熱心的幫助,讓我們渡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工作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