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House≠Home:第二個家



HOUSEHOME
2009年阿裡山鄉來吉村在八八風災中遭受重創,約30%的房屋完全被泥石流沖毀,全村人生產、生活停擺,昔日美麗熱鬧的縐族部落變得滿目瘡痍。時至今日,近3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個縐族村落是否從創傷中恢復了呢?來吉村民的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她未來又會走向何方?帶著種種疑問和關心,我們來到了這個群山懷抱中的小鄉村。
   伴著形形色色的山豬雕塑,和濃淡不一的綠、大大小小繽紛的花和有著原住民特色的建築,我們進入了這個美好的村莊。在居民的臉上,我們已經幾乎看不到八八風災的陰霾,大家的生活都已步入正軌,有了遮風避雨的房屋,有了可以賴以為生的工作。但是,我們也明顯的感到此時的來吉村已經不是八八風災前的那個來吉村了,他們雖然有了House,但他們仍然在尋覓這他們心中的Home

1、三種HOUSE

臨时组合屋
在八八風災中,房屋完全損毀的住戶多數選擇了臨時組合屋,組合屋由紅十字會捐獻、搭建,采2户双拼兴建,每户15坪,格局为321厨房1卫浴,红十字還會并赠送灾民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床、桌椅和民生物资等生活用品。紅十字會在組合屋區建有辦公室,解決住戶的各種問題。臨時組合屋雖然較好地解決了風災后來吉居民的住宿和生活問題,但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組合屋的使用時間有限,由於建築材質的問題,組合屋的居住並不是很舒適。3年已經過去了,從組合屋搬出去,居民將何去何從已迫在眉睫,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樂野和觸口的永久屋
    八八風災后,來吉的地址狀況被認定為不適合居住,政府處於安全考慮,出資在樂野和觸口建立了新的社區,作為居民的安置用。如果選擇了樂野或是觸口,意味著世世代代在山林中生活的縐族人將要下山,找尋新的生活方式。因為來吉人對家鄉深入骨髓的熱愛,和不願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只有約10%的人處於子女教育便利、不願面對八八風災造成的恐懼、傷痛等因素,選擇下山生活。
來吉的工寮
    這幾年各式各樣的工寮在來吉各處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來吉由於地質狀況的問題,政府不允許在此建立永久屋。一些已經選擇居住在樂野和觸口的居民,仍然以在來及務農為生,為了減少來回交通的經濟開銷,一部分居民選擇在工作地附近蓋建工寮。久而久之,居民們在工寮的時間反而多於被稱之為家的樂野或是觸口的永久屋。工寮和永久屋的概念界限也漸漸模糊,一些不願意遷去山下的村民也開始蓋起“豪華工寮”。






2、這三種House同時也恰好反應了來吉人面臨的三種選擇

樂野與觸口的新家
選擇樂野或觸口的永久屋,代表建立新家,開始不一樣的新生活。
152林班地
152林班地距離十字社區、奮起湖不遠,車程大約10分鐘。152林班地是來吉部落的舊址,因為意外事件才遷址於現在的位置。對於老一輩的來吉村民,這些不好的記憶,使他們并不是很願意遷至此處。除此之外,遷村於新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安全評估以及龐大的資金需求,執行難度非常大,進展已經陷入停滯。
往返與樂野與來吉
目前,許多村民過著往返“新家”與“舊家”之間的生活,雖然接受政府的建議,遷去樂野或是觸口,但仍是需要依靠在來吉種植茶葉、竹筍、生薑、豆等農作物為生。於是必須往返與樂野與來吉,而待在來吉的時間似是更久。
不論主張遷村與否,來吉人所考慮的其實都是:安全、發展、認同。不過,政府政策的反覆變動,以及部落族人對政策理解的落差,反而造成來吉災後重建最大的挑戰。


3、怎樣建立來吉人的Home

救活觀光產業,推動經濟發展
在八八風災之前,觀光業是來吉部落收入的主要來源;風災后來及的觀光業一落千丈,處於安全考慮,到來吉的觀光客越來越少。怎樣才能使來吉的觀光業復活,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是激活來吉的關機。而這不僅需要來吉的努力,更需要來自政府及各方面的幫助。穩定的經濟來源,和良好的經濟發展潛力是來吉Home的基石。

關懷老年人,留住年輕人
在遷村問題上,幾乎所有的老年人都表示不願意。老年人已經在山上生活了一輩子,已經和這塊土地已深深牽絆,習慣了吃自己種的食物,每天晚飯去鄰居家聊天……像扎根已深的樹木,已經不能遷栽。在決定來吉未來的時候,他們的因素是必須考慮的,他們是來及Home的頂樑柱。
在來吉部落,出外讀書的年輕人只有約兩成選擇回到部落,年輕人是部落發展的未來,是部落能延續下去的源泉,留住年輕人才能使來吉Home建的寬敞明亮。
怎麼才能維持族群認同
   已經遷去樂野的來吉人面臨著一個問題——我是來吉人?還是樂野人?在戶籍上我是樂野人,但在心裡卻是來吉人。而在遷村問題上,來吉也產生了各種分歧。雖然都抱有一顆愛來吉的心,但族群認同的問題還是凸顯出來了,怎樣才能保有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來吉,是使來吉Home堅固的結構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