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石篙竹衣架設計


石篙竹-我們所使用的竹材
修邊
老師教我們怎麼使用熱風槍將竹子烤彎
烘彎後迅速用冷水固定曲度
完成品
衣帽架、衣架、弓、彈弓
細部特寫
感謝王老師、康老師以及工藝所老師們的指導

工作營心得-羅玉雯
這次的工作營使用部落內的石篙竹,以及跟著竹藝研究會的老師們一起學習,創作出竹工藝文創作品,成果很豐碩,收穫很大!兩天的學習,從對竹子一無所知的我,在對竹材、施工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後,緊接著就跟小組夥伴們一起討論想創作的商品,並跟同組的竹藝老師討論。最後我們組先以簡單操作為主,著手嘗試,了解竹子在加工時的特性,再慢慢調整設計。我們的商品設計構想為直接使用竹管製成衣架,而這個衣架的構想,老師幫助我們去除多餘的設計,以一體成形之方式呈現原始竹藝之美。而在製作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就是要將竹片用熱風槍烘烤彎曲,我們從彎曲的過程了解竹子的彈性特徵,並且也因試而再試,漸漸抓住製作技巧,因此竹片彎曲的成果在我們眼中真是越看越滿意!除了烤彎技術,在整個工作坊中也見識到許多專業竹工藝的機械器具,以及一些基本功法,如刮青、劈竹、倒角、編織等。工作坊結合部落工藝家與竹藝老師的技術以及學生們的創意,是一項互助的交流合作,此種合作模式創造出竹工藝不同反響的成果作品,彼此在相互學習中成長、收穫。最後每一小組的成果,都令人嘖嘖稱奇,各個為之一亮!沒想到竹子也可以有這麼美麗的姿態呈現,而在美麗的姿態背後,我們也體會到竹藝創作是件不簡單的事,以及在這過程中對竹子產生的情感連結,我想也會是竹工藝品的價值核心所在吧。最後謝謝在工作坊中,指導我們的竹藝老師們以及夥伴組員的合作努力,才能展現這麼棒的成果,創造這麼棒的回憶!


工作營心得-林慧秋

設計,從認識材料開始
關於竹子做為媒材的設計,在出發前已經先做了一些調查,但是這些網路上的、文獻上的資料閱讀,都比不上實際走一遭來吉好好地與竹材相處兩天。一到來吉的時候,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轎篙竹以及竹子的特色──轎篙竹是古代拿來當作撐轎杆的竹子、人面竹的結狀長得如人面,很適合拿來做茶則、竹子根和頭的方向可由竹節以及表面觸感判斷……各種竹子的知識、有趣的故事由老師娓娓地道出。即使竹子做為天然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可能會發霉、朽壞或者隨天氣變化而影響使用,即是如此,老師們依然對竹材情有獨鍾,只因為它取自天然、也理該回歸天然。所以比起那些長久用不壞的塑料產品,這些會隨時間老化、改變的木竹材料似乎更顯出迷人味道。我們在出發前雖然預先準備了設計構想,但實際來到工作坊認識了竹材、也諮詢老師之後,發現應該要適應竹材特性而改變設計。康老師甚至積極地鼓勵我們:「先不要想太多,先去做一個東西試試看!然後你會更認識竹材,更激發靈感!」因此,我們先由竹材可加熱彎折的特性著手,製作了一體成的竹製衣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為了製作衣架,我們將工作坊的各種工具的摸了遍,尖尾刀、刮青刀、劈篾刀、定寬刀。記得我拿著小支劈刀的時候,紫瑄在旁邊說:「你拿著這個刀看起來好不適合!」確實我們平常生活中是很難拿到這些五花八門的刀,大支的鋸子拿在女生的手裡看起來格外嚇人。起初面對這些工具,我內心確實帶有恐懼,害怕不小心被刺到或者刮花了手,然而隨著對工具的逐漸熟悉,好像也生出了一些感情。在工作坊後頭的工廠,聽到其中兩位老師的閒談:「哇!你的工具好多喔!」「以後你做越久工具也會越來越多啦!」語氣中顯露出得意。對工藝師來說,工具器材是重要的夥伴,越了解工具才能善盡其用。因為這一趟來吉工作營,我們也體驗了當一個工藝師的樂趣。

閒談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式
一直都覺得調查最大的樂趣在於人際接觸,比起靜靜地在電腦前做稿、埋首書寫論文、閱讀文獻,田野調查是一種讓人更加充滿驚喜的體驗。在來吉工作營中,每個小組會有兩個指導老師,我們的指導老師分別是王凱賀以及康靜莊老師,我喜歡在工坊跟著凱賀老師,聽他說他如何做作品、有過哪些特別的經驗──「我覺得要推廣竹材,就是要讓人們能用它。不是讓它成為高價的、難以親近的『藝術品』而該要讓它創新,成為一般人都能接受、使用的產品,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竹材的好處。」凱賀老師這麼跟我說道。關於這樣的想法,跟康老師的理念是很接近的,康老師是一個室內設計師,她希望能將竹材推廣應用於建築:「你知道竹子是很棒的建材嗎?樹木十年方能成材,可是竹子三年就能成材使用,另外,竹林的二氧化碳吸存量比樹木來得更多,所以竹材是非常具有潛力和前瞻性的一種材料,值得繼續關注。」康老師在活動即將結束之際,和我聊了許多對於工作以及竹材的想法,也讓我對於竹設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康老師指了指身邊的一件作品說:「譬如你們設計出了一張桌子,可是後續必須量化生產,那麼你就應該考量到她如何簡化才能方便製作,造型的簡化是重要的……」閒談中的各種內容,不僅是身為一個工藝師,也是作為設計師的經驗心得,這些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此行帶給我最大的受惠。也因此真誠地感謝帶著我們上山的世輝老師,協助我們這次工作坊的不舞老師,以及傳授我們各種知識、給予我們陪伴和鼓勵的所有工藝師。來吉部落的傳統風情、阿里山的美好景致、夜裡點著燭光的露天餐宴,種種都是工作之餘最棒的享受,這一次到來吉部落是一個「很好玩」的學習經驗。


工作營心得-蔣乾靈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我有幸成參加了來吉部落的竹工藝工作營,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間兩天的時間就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了學不到的東西,也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覺收益非淺,以下是我在工作營期間對工作的總結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作為一名沒接觸過竹工藝的大學生來說這次工作營是充滿挑戰的,在學習竹製品製作之前老師對竹製品作了一定的課堂講解,我對此非常感興趣但是也覺得非常難並且在腦海中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為了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竹工藝,黃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這次工作營活動,讓我們從實踐中對這門專業獲得一個感性認識,我想通過這次活動已經有不少同學對竹製品有了很大的興趣,甚至有可能將來會從事這個事業,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就遇到了往屆參加過這個活動的學姐,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活動意義非凡,不僅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瞭解和會基本製作,也讓我們這些常常停留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學生對實際操作有了一定的重視,這是大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對作為學生而言,這種工作營可以使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逐步完成從校園走出校園的轉化,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以奠定良好的事業基礎,也為自我成長豐富閱歷。我想學習的目的不在於通過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工作技能,換句話說,在學校學習是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通過學習保證能夠完成將來的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會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夠參加這類工作營來達到緩衝效果,對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過這些工作瞭解到工作的實際需要,使得學習的目的性更明確,得到的效果也相應的更好。同時我也希望可以更多的參加這類工作營,感謝老師,也感謝在這次工作營裏幫助我很多的工藝家和我的組員們。


工作營心得-邵紫瑄
嘹亮的歌聲、精神抖擻的喊話,是上一趟我來到來吉部落給我的印象,而這次體驗到的來吉,卻是截然不同的想法,我們與阿里山上的竹共處兩日,認識竹、摸竹、劈竹、刮竹、甚至烤竹,就連吃飯用的碗筷都用最當地的竹材馬上製作,以及我們的風味餐中也有竹筍的蹤跡。這些種種體驗讓我感覺最深的是,原初民族對大自然都有一股天生的崇敬,他們從祖先代代傳下來的經驗中,發現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法則。因為原始社會裡人的力量是有限,對大自然的「科學瞭解」也不豐富,但他們知道只要不貪心地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就會讓你生活不虞匱乏,若是不善待她,就有用盡的一天。說「人定勝天」,以為人可以主宰利用剝削自然,這次如何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是我們應該向原初民族學習的智慧。也由衷的感謝竹研究所的老師們,不厭其煩地協助我們並一一解釋向我們解釋竹子的特性與這些工藝達人相處後,以及我們真的實際體驗竹工藝的生命之美,真的忘不了竹子的觸感與味道,也透過一開始楊老師的娓娓道來,重新認識前人的智慧,從整棟建築物都是竹材到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建築取而代之的是堅硬的鋼筋水泥,但在地震或是危急發生的時候才會了解竹子對人類的溫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